全流通漸行漸近,投資者擔心大股東一旦減持會給股價帶來壓力。試根據海外實戰案例進行分類研究。
全流通后大股東主要分為產業類大股東和財務類大股東。產業類股東大幅減持的概率較低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10年前你住的房子可能只有1000元一個平方,現在漲到5000元一個平方,上漲5倍。但自住客并不會將此作為賣房理由。同樣道理,產業類大股東除非企業購并或倒閉,否則不會輕易把企業控制權轉手他人,減持幅度將有限。
財務類大股東通常不經營產業,主要是從股票分紅或投資套利取得收益,所以財務類大股東是今后全流通市場上減持股票的大戶,目前在境內是一些法人股投資者,在海外則主要是一些大型投行,海外大投行減持原因和手段也各有差異: 1.估值發生變化,不得已而減持。H股彩虹電子掛牌之后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就重倉持有該股,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最高持股比例分別達到彩虹電子H股股本的32.3%和8.33%。平均持股成本都在1.40港元之上。由于彩管行業盈利下降導致股價持續暴跌,彩虹電子的股價已跌至0.3港元左右。彩虹電子目前的股價較其招股價下跌了逾75%之多。彩虹電子掛牌后的不佳表現令這兩家外資基金不得不迅速割肉斬倉。類似股票估值發生變化后的大股東減持行為,投資者比較容易判斷。
2.借利好減持套現。今年4月25日摩根士丹利持股永樂的“禁售期”自動終止。摩根士丹利先迷惑市場,在4月25日至5月2日兩度增持永樂股票。待永樂與大中合并的購并利好宣布后,大摩卻開始一連串的減持行動,在兩個月內分六次減持約3563萬股永樂股份,令其持股量降至約15.3%,股價也隨之狂瀉。借利好減持套現,投資者比較容易被迷惑。因此投資者對一些禁售期將至而又頻出利好的個股,其中暗藏的風險反而需要警惕。
版權及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
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,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
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請發送郵件至kf@cofool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