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賽介紹: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,每月為一期,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。 展開
時常接到朋友的電話“最近大盤漲了,是不是該入市了”,聲音聽上去很渴望得到鼓勵。股票永遠是熱點話題,股民們就這樣不斷地經歷著貪婪、恐懼或糾結。最近,市場又開始糾結了。
浮躁的股市充斥著自欺欺人的炒家和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,嘈雜的噪音蒙蔽了股票投資的本質,扭曲著投資者的心智。有些人迷信專業機構,像無頭蒼蠅一樣探消息、跟莊家。有些人則把炒股當作賭博,猜大市、炒垃圾股。老股民一邊痛罵股票難以琢磨,一邊在股市中流連忘返,屢戰屢敗,屢敗屢戰。成也股票,敗也股票,股市令人又愛又恨。
華訊投資認為:心態、策略、方法是股票投資的幾道關。
心態決定策略,策略決定方法,方法決定成敗。心態是股票投資最根本的、決定性的因素。
以股東的眼光看股票
有一句笑話“炒股變成股東”,言下之意股票就是用來炒的,這就是很多人的看法。其實,股票的本質本來是給公眾一個投資好企業的機會。
再加上公開市場有很好的流動性,工薪階層通過購買股票分享企業的經營成果,是一條便捷的致富之路。
避免心理錯覺
行為金融學的指導作用勝于很多經典理論,但直到2002年心理學家卡尼曼(Kahneman)被授予諾貝爾獎,這一學科才引起學界的重視。對投資而言,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極其重要,因為心理效應極大地影響著投資者的策略和方法,并最終決定投資成敗。
前人總結了很多心理效應,因為這些心理效應讓人迷失,采取錯誤的行動。我更喜歡將其稱為“心理錯覺”。
參考點效應(Reference Point Effect):卡尼曼和特沃斯基(Tversky)提出的前景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心理效應,是指人在做決策時往往依據相對值而非絕對值。例如,給受訪者兩個選擇:A。其他同事年薪6萬元而你為7萬元;B。其他同事年薪9萬元而你為8萬元,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。很多人會不斷地對比買入價或者對比他人的收益,決定自己的行動。
易財效應(House Money Effect):指不是通過本職工作和辛苦勞動獲得的收益,例如彩票中獎或賭場贏錢,這種“白賺的”錢花起來更大手大腳。有的人對股票的態度與此類似,賺錢后往往將本金收回,拿“賺的錢”繼續投資,即便全虧也無所謂,但本錢不能虧。
蛇咬效應(Snake Bite Effect):通俗地說就是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,用金融術語來說這是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,一旦虧損后會對投資產生恐懼,更趨謹慎。
賭徒效應(Try to Breakeven Effect):這類投資者是風險偏好型的,喜歡冒險。他們一旦虧損,往往會加大投入,期望能僥幸翻本。
稟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):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·泰勒(Richard Thaler)指出,當擁有某樣東西后,有些人會賦予該物更高的估價。例如買了一只股票后會更覺得這只股票好,“孩子是自己的好”。也有人恰好相反,買什么都覺得買錯了,決策之后就立即后悔,在他們看來“老婆是別人的好”。
馬太效應(Mathew Effect):源自《圣經》“馬太福音”里的話“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”,好的愈好、壞的愈壞、多的愈多、少的愈少。股市里的典型表現是追漲殺跌。
利用市場的心理
我們用心理效應結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,解釋如何利用人們的心理效應獲利(圖1)。
假設原來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分別為S0和D0,市場均衡點E0對應的股價為P0。當市場出現利空時,供求曲線會分別向右下方和左下方移動。在理性預期下,新的供求曲線將是S和D,新的均衡點和股價應為E和P。但由于羊群效應會導致市場慣性和過度反應,形成超賣,供求曲線分別達到S1和D1,市場均衡點E1,股價跌至P1。這種矯枉過正的狀態并非買家和賣家的真正預期,是不穩定的,恐慌之后市場會進行修正,供求曲線逐漸回退至應有的位置,即S和D所決定的市場均衡點E和股價P。
市場動蕩的第一階段往往很快,股價迅速從P0跌至P1,在P1附近容易捕捉買入時機,反彈后P與P1的差值就是超額獲利。如果利空消息是交易性的,那么市場均衡點應高于E甚至回復到E0,超額獲利將更多,等于P0與P1的差值。
不做圣賢就做傻子
炒股看起來容易,不需要高深的數學,操作成本很低,是下崗大媽都可以干的營生。但看似容易,卻并不簡單。股票市場是一個均衡市場,有明顯的博弈性,需要耐心、淡定、決斷,決策不能受情緒的影響。總之,需要做一個圣人。
如果做不到圣賢,那么寧可做一個遲鈍的傻子。不看行情,不聽謠言,忘記自己的盈虧,內心安寧,反而對自己的投資多有益處。
華訊投資告訴你:方法和策略很重要,祝你投資愉快。
文章很精彩?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











